《风雨雪》 诗10首 作者:张峰

2022-11-27 00:00:00 721

《风语雪》


绸缪束薪廿余载,鸿案相庄鬓发白。

携男挈女天涯路,风恬月朗上楼台。



《心雨》


一碧苍穹蔚如蓝,转眼如注水连天。

莫道都是无情雨,谁说友谊不翻船。


4.jpg

《惜缘》


世上本来无玄机,看破不语才是迷。

襟怀坦荡走一世,人心自古莫相欺。


《别太痴》


空竹无心风折枝,青藤柔韧恨天低。

琉璃炫彩容易碎,朝齑暮盐粗布衣。

鸿雁高飞小天下,怡堂燕雀不识。

一生悲喜恍如梦,襟怀洒落别太痴。


《中秋夜》


竹炉煮茶石阶前,软风丝滑拂轻烟。

静影沉璧寂寥夜,暮云亲舍月不圆。


《打渔郎》


渔舟波动海口湾,云气氤氲弥轻烟。

船工胡哨逐浪去,阿妹顿足泪潸然

2.jpg

《农家院》


藓庭花院入画屏,蝴蝶翻飞舞清影。

忧游自若盘腿坐,葡萄架下品香茗。


《小登顶》


梧桐细雨缈如丝,信步鸟道山路岐。

九转功成巅峰上,忘却足底一坨泥。

5.jpg

《戏台子》


镜花水月不是空,东海扬尘未必风。

寸阴尺璧皆如戏,衣冠优孟哂众生。

注:

1.寸阴尺璧:阴:日影,光阴;寸阴:指极断的时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价值比径尺的璧玉还要珍贵。极言时间可贵。

2.衣冠优孟。 优,形声。从人,尤声。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有一个叫孟的杂戏的艺人常以谈笑旁敲侧击地劝说楚王。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孟就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神态和孙叔敖一模一样。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让他做宰相。孟以孙叔敖的儿子很穷为辞,并趁机对楚王进行规劝,庄王终于封了孙叔敖的儿子。后来就用"优孟衣冠"比喻假装古人或模仿他人。

3.jpg

《相思苦》


日出扶桑透西窗,风举藤萝过东墙。

蒹葭伊人君安在,朝思暮念恨天长。


《黎寨》


木棉野麻丝线长,踞腰织机穿梭忙。

绣面阿婆谙古韵,鼻萧一曲绕山梁。

注:

1.纹身,黎语叫“打登”,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尽管在很多人看来,皮肤上刺文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纹身在黎族传统中却是神圣而纯洁的。黎族人民为了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这一习俗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 纹身的的范围包括面部、颈部、胸部、四肢等,图案则因为部落、氏族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因为黎族是个没有文字的民族,纹身的图案就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的方式,被称为“海南岛的敦煌壁画”。但受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影响,自上世纪60年代起,黎族女性绣面文身的古老习俗逐渐消失。如今,拥有这一神秘图案的阿婆大多年满八旬,她们去世后,陪伴这些黎族妇女一辈子的图案将在人体皮肤上彻底消失,曾经的伤痛和一生的记忆也将会随着这些老人的离去而被悄然尘封。

2.鼻箫,是黎族特有的乐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它属于边棱音气鸣乐器,箫用鼻吹故称。吹孔设於管端节隔中央,流行海南岛黎族,黎族语也称“虽劳”、“屯卡”、“拉里各丹”。历史久远,一千多年前已在我国海南岛民间流传。

《番社采风图考》:“鼻箫,截竹为管,窍四孔,长可尺二寸,通小孔於竹节之首。按於鼻横吹之,高下清浊中节度。盖亦可诶。为洞箫者也。麻达夜间引社中,番女闻而悦之,引与同处。”“女长,构屋独居。以鼻箫、口琴,男女互相调和,久而意谐,乃告诸父母。”
箫管用石竹制作,其长短、粗细规格不一,民间多使用一根无节的细竹管,管长60厘米~70厘米、管径1.6厘米左右,在距两端管口8厘米处,各开一个圆形按音孔。按音孔既可开在管身一侧,也可开成前后各一。如果使用两端带竹节的竹管,需在节隔中心开一圆形通孔;使用多节竹管制作,则要打通竹节。吹孔在竹管的细端。

1.jpg


关注我们

首页
新闻
党建
信息发布